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MS5.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1

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MS5.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引用
文中收集了由西藏地震台网和同期流动观测台网记录到的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MS5.6地震的波形数据,应用Hypo2000方法对该地震开展了绝对到时精定位.因定位所使用的台站分布均匀,与仅使用固定台站数据的定位结果(31.30°N,86.10°E)相比,我们得到的尼玛地震的精定位结果(31.08°N,86.05°E)更为可靠,该结果与通过矩张量定位方法(GCMT)获得的结果(31.05°N,86.10°E)较为一致.在获得震中定位结果的基础上,使用CAP方法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深度(海拔高度为0m起算)为19.3km,该地震具有走滑断裂性质.结合地震所处的应力场特征对本次地震的2个节面(节面Ⅰ,走向为220°,倾角为82°,滑动角为-17°;节面Ⅱ,走向为314°,倾角为73°,滑动角为-171°)的剪应力和正应力进行计算,发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区域内SN向挤压、EW向扩张的应力场特征相吻合.参考震中所在位置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该区EW向窝藏断裂和NWW向扎拉断裂所限定的近EW向走滑断裂带的特征推断,该地震具有EW向右旋走滑性质.根据区域地表地质及区域地球物理揭示的深部结构特征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当惹雍错裂谷西侧约30km处的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岩混杂岩带下方中上地壳间的低速软弱层(即壳内脆韧性转换带)顶部,暗示了晚中生代形成的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岩混杂岩带在高原快速隆升过程中以EW向走滑方式再次活化.这一解释对理解青藏高原EW向伸展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SN向裂谷、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蛇绿岩混杂带

44

P315.2(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西藏拉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项目

2022-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992-101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震地质

0253-4967

11-2192/P

44

2022,44(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