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5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引用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或M15.2)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越西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时,利用波形资料,计算了该地震的视应力值,并与2001年以来附近区域ML≥4.0地震的视应力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56°/倾角62°/滑动角16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79°/滑动角29°;P轴方位121°,仰角11°,近水平;T轴方位217°,仰角28°;震源矩心深度为llkm;矩震级约为MW5.1.根据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主要构造展布,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分支断裂-NNW向普雄断裂,与该断裂走向相近的节面Ⅱ为同震破裂面.本次地震为兼具小量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是NNW向大凉山断裂带在近水平的NWW-S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左旋走滑活动所致.此外,利用波形资料计算获得的越西M5.0地震的视应力值(0.99MPa)高于汶川8.0级地震后其附近区域的地震视应力,反映了震源区当前的背景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中、强地震的发生,越西地震的视应力高值还可能反映了川滇块体整个东边界区域当前的应力水平在逐渐升高,因而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也在升高.

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大凉山断裂带、视应力

38

P315.2(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4047;四川赛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节税资金投资项目XDK2015001

2017-03-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124-113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震地质

0253-4967

11-2192/P

38

2016,38(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