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6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芦山地震、崩塌滑坡、滑动方向、宏观震中、发震断层
36
P315.9(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项“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关键技术指标确定及国家标准修订研究201408002”资助
2014-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34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