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变化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2

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变化

引用
2008年汶川地震自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南段交界处开始,其余震向NE贯穿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北段.汶川地震余震发生频次快速降低.主震发生之后的1年时间内,每月发生>3.5级的余震超过10个,表明该阶段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比较剧烈的调整.而2009年4月之后每月>3.5级余震发生次数则少于10个,表明该区应力调整逐渐趋于平稳.即使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于2013年4月发生了雅安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北段的汶川地震余震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多.文中首先利用汶川地震震源区(映秀及周边)26个地震台记录到的约1年的余震观测数据计算了微地震震源机制解.然后综合参考前人获取的汶川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对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构造应力场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震源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汶川地震震前的近EW向变为震后的近SN向.余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交界NWW走向的都江堰-映秀-耿达断裂带周边及其NE区域都存在向NE运动的趋势.这种NE向运动可能是诱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中部发生2013芦山地震的原因之一.

汶川地震、微地震、震源机制、活动构造、构造应力

35

P31;S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4039

2014-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0页

701-72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震地质

0253-4967

11-2192/P

35

2013,35(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