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福柯》:论文电影与哲学纪录——汪民安访谈
李洋(以下简称“李”):《米歇尔·福柯》在广州、上海、南京、北京放映场场爆满,观众非常热情,很多地方不得不加映一场,你怎么看待这部电影特别受欢迎的现象?汪民安(以下简称“汪”):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形式吧.哲学和电影大家都有兴趣,而且以影像的方式来讨论哲学可能非常少见,至少在中国没有出现过.其次,福柯在大学、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影响巨大——如果我拍另一个人,绝对不会有这么多观众.当然,来看的人中我认为有许多是不该来的.他们在教科书或者哪个地方听说过福柯,福柯本身有传奇性,他的故事非常适合拍电影,若是抱着看电影的目的,就是想来看一部有情节、有叙事的纪录片的话,这些人多少会有些失望——影片中没有任何有趣的故事和情节,只有对他们来说枯燥而莫名其妙的哲学谈话.如果把这些观众去掉的话——我真的不认为他们是这部影片的适合观众——那么,看到这影片的人就很少了.最后,我要说明的是,尽管场场爆满,但因为放映的场次并不多,包括那些看得昏昏欲睡、大呼上当的观众在内,大概就3000多人.在中国4个一线城市,这个观众量是很少的.当然,比我事先想象的还是多得多.我拍的时候预设300个观众,也根本没打算在外面放映,只打算在课堂上和我的学生一起讨论福柯时边看边讨论,是朋友们的鼓励让我拿出来给大家看,我想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吗?
2017-0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