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人工林下植被发育动态
基于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1 hm2"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配置模式动态监测样地复垦17年和22年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项指标对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度,同时利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群落草本层物种总体关联性和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复垦17年后,人工林下草本层共调查到20科46属62种植物,以菊科植物优势地位明显;复垦22年后,共记录到18科39属53种草本层植物,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逐渐增加.5年间,优势成分由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变为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与原地貌自然植被相似,人工林下多年生和中生植物在两次调查中均占优势.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人工林下1年生、1-2年生及中生植物重要值下降,多年生和旱生、中旱生、旱中生植物的重要值有所增加.(2)复垦17年后,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丰富度已超过原地貌自然植被.随着演替的进展,Patrick丰富度指数有所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复垦22年后,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已修复至原地貌自然植被的94.12%.(3)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总体关联性由显著负关联变为不显著负关联.主要物种正负关联比由0.30上升至0.79,但均小于1,并且呈极显著和显著关联的种对数较少,说明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种间联结较为松散,各物种间的关系以竞争为主.主要种针茅(Stipa capillata)与榆树(U.pumila)幼苗呈显著正相关,它们均为地带性物种,生态适应性强,可用于该矿区植被恢复的优选物种进行混合种植.该研究可为矿区植被重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露天煤矿、植被恢复、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种间关联
28
Q948.1;X171.4(植物学)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晋中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晋中学院"1331工程"创客团队建设计划项目
2021-08-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5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