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铀含量特征及其地质、成矿意义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主要盆地蚀源区包括银额盆地周缘、北山盆地群周缘、三塘湖盆地周缘、准噶尔盆地周缘, 主体位于中亚构造域中西部南缘 (部) 或与之毗邻区.通过对研究区1 416件中性、酸性及碱性岩浆岩样品的年龄和铀含量数据进行分区统计处理, 计算其在地史上的铀迁移量和古铀含量, 结果显示, 研究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石炭世—早三叠世 (349~248 Ma) , 其次在中奥陶世—早泥盆世 (470~396 Ma) .这分别与古亚洲洋开始俯冲消减 (O2-S1) 和最终关闭、中亚—蒙古碰撞褶皱带形成 (C—T1) 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及重大事件相对应.各区富铀岩石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早三叠世 (334~250 Ma) , 其与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在地域上, 两者有从西向东时代变新的趋势.这亦与古亚洲洋关闭、中亚构造域形成西早东晚的演化特征相一致.各蚀源区岩石的铀含量不尽相同, 综合对比和评价表明:北山柳园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阿勒泰—蕴都地区和东南部清河地区岩石铀含量与宗乃山区铀含量相当或更富;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区岩石铀含量偏富;银额盆地南缘雅布赖山、巴彦诺日公及庆格勒地区及其北部的沙拉扎山区, 北山盐滩及马鬃山区, 三塘湖盆地周缘, 以及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阿勒泰西北区和西缘的北部区铀含量中等;其他地区铀含量相对较贫.研究区现今富铀蚀源区的大部地区, 在晚三叠世开始隆升, 此后进一步发展, 为邻近中新生代盆地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和铀物质, 成为相邻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型、煤岩型及泥岩型铀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盆内深部烃源岩层富含铀元素, 可降低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温度并增加烃源岩生烃总量, 具有重要的地质、成矿意义.
中国西北地区北部蚀源区、岩石今古铀含量、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烃源岩生烃、有机-无机作用
26
P619.14;P588.212.3;P618.13(矿床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330315;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039900, 12120114009201
2019-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29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