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
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 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 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 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 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 (a1) 阶段、中期 (a2) 阶段、晚期 (a3) 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 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 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 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 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 (主要集中在380~500℃) 的变形特征, 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 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 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
褶皱作用、拆离断层带、变质核杂岩、石英结晶学组构、动态重结晶
26
P542.2;P588.3(构造地质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30211
2019-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