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5-2321.2003.01.006
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
运用FLAC方法,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1) 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岩浆底侵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矿物质运移和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2) 构造-热体制转换可驱动深部流体活动(大规模侧向运移或向上运动),导致壳-幔物质活化,控制流体循环和水-岩作用过程,形成热液矿床;(3)矿床(体)往往赋存于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由极大向极小转换的构造部位(或时段),而其极大值和极小值区域(或时段)均不利于成矿;(4) 由于不同构造部位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场扰动的差异,其成矿效应明显不同,从而形成金属矿床的韵律性分带结构;(5)这种空间上的分带结构可能反映了其成矿作用时间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和剥蚀程度的差异,印支期W-Pb-Zn或Sn和Cu矿的形成与中地壳片麻岩类岩石部分熔融关系密切,而燕山期Cu-Au矿的形成主要与基性岩浆底侵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并直接受控于该区中生代早期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这一认识可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构造体制转换、温度场效应、耦合成矿、动力学模拟、湖南
10
P611.5;P612(矿床学)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109,KZCX2-102,KZCX2-1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2036,4000200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G1999043209;教育部科学技术基金01037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