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5-2321.2001.01.039
中国水灾风险管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1) 水灾风险研究与管理的实践表明,人类管理水灾的措施正在从单纯依靠工程措施的改造自然行为向顺应自然的非工程措施转变。水灾风险管理的历史演变和国际经验已经充分证实区域水灾风险系统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本国水灾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视角来认识水灾风险管理的这一转变。尽管我国在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投资很多,但水灾的损失却没有显著地降低。因此,我们应该系统总结我国水灾风险管理的得失和教训,并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水灾风险管理经验,只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水灾风险管理战略,才能使我国的水灾风险和水灾损失得以降低,实现人水之间的和谐,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
(2) 水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8%的速度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以平均每年21.4%的速度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以平均每年2.7%的速度增长,其中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速度以平均每年55.7%的速度增长。这充分表明,洪涝灾害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3) 区域水灾风险管理应该以系统的水灾风险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水灾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减轻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速度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它必须保证各种防洪减灾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益和效率。区域水灾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是从水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出发,将水灾风险管理看成是一个系统的从灾前预防和缓解风险、灾中高效地防洪抗灾与灾后合理地恢复重建与救济的周期过程,主要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理论、成本效益优化理论、风险分担补偿理论、风险转移与保险理论和风险决策理论。其中,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和结构深刻影响着水灾风险和损失的大小,因此必须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以适应自然,这是水灾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同时,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的防洪减灾决策和优化理论是我们采取水灾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基于风险分担补偿理论的水灾风险转移与保险是我们灾后对损失进行经济分摊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对策。
(4) 对我国水灾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表明,必须调整和改革以国家救助为主的水灾管理模式,明确政府、企业、家户、保险公司和社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并重视除害与兴利并举的灾害管理思想。合理地组织与协调不同管理部门和利益主体在水灾风险管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建立中国水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中国的水灾风险管理必须结合国家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规划,将水灾风险管理纳入到国民经济体系中,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加以综合考虑。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水灾风险管理政策和法规,界定受灾人和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并建设一定标准的防洪基础设施,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洪水资源”的利用问题,把解决水多与水少的问题结合起来。我国虽然洪涝灾害严重,但水资源总量是少的。洪水也是资源,在研究防洪问题时应该考虑水资源紧缺问题,结合工程措施和跨流域调水,以资源水利的视角来看待我国水灾风险管理,使其在除害中兴利。
中国、水灾风险、风险管理理论、经济损失、洪涝灾害、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优化理论、经济发展、风险分担、资源、经济增长速度、区域、防洪减灾、系统、利益主体、基础、风险转移、成本效益、补偿理论、政府
8
P42;TV8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