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2013年2月、5月和8月对黄河入海口附近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涵盖3个季节2条断面的样品,分析了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采用CLUSTER聚类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多毛纲动物24种,软体动物14种,甲壳动物12种,鱼类1种,纽虫1种.多毛纲动物为该海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46.15%.从季节来看,物种数春季最高(38种),夏季则处于最低水平(16种).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在春季达到最高,为3 549.33 ind/m2,远高于冬季的256.67 ind/m2和夏季的100.67 ind/m2,其中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丰度的主要贡献者,贡献了全年群落总丰度的75.44%.生物量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全年尺度上,甲壳动物的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据总生物量的49.86%.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得到了群落CLUSTER分析与SIMPER分析结果的验证.这与黄河入海口附近底质不稳定,易受侵蚀、环境条件如盐度等具有明显季节差异,以及一定程度的人为扰动密切相关.AMBI和m-AMBI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仅受到了轻微扰动影响.
大型底栖动物、黄河口、潮间带、群落结构
54
Q958(动物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项目
2020-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83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