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鼠平)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鼠平)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h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柴河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生境变化
53
Q958(动物学)
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351MSYYB003;牡丹江师范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MQP201405
2018-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68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