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蓝家寨遗址中华鲟骨骼的发现及其意义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1928/j.issn.1001-7410.2019.06.14

巫山蓝家寨遗址中华鲟骨骼的发现及其意义

引用
蓝家寨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兴胜村(31°15'95″N,109°48'23″E),自然地貌特征为长江三峡北岸大宁河中游的一级阶地.2012年,在对蓝家寨春秋时期(距今2489多年前)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1件保存较好的中华鲟骨鳞板,该枚骨鳞板长64 mm,宽35 mm;骨板平面最大厚度5 mm,骨板尾端高度为16 mm.根据该标本生长形态和中华鲟骨鳞板排列规律,可以确定该标本为中华鲟背鳍前部的最后一块骨鳞板.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主要生活于亚洲东部沿海大陆架水域和中国长江干流,是起源于白垩纪(恐龙时代)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种之一.中国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上唯一发现有中华鲟考古材料的地区.中华鲟体内骨骼以软骨为主,自然状态下很难在土壤中保存,并且其体内软骨自古被人们视为名馔珍肴,所以考古发掘中迄今没有发现中华鲟体内骨骼.中华鲟体表分布有5列骨质鳞板,由于鳞板形态近似,数目较多,并且骨鳞板埋在地层中极易破碎,所以此前考古发现的零散骨鳞板,均未能鉴定出其具体生长体位.本文报道的重庆巫山县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1件骨鳞板,也是我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可以确认具体生长体位的中华鲟骨骼.三峡地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巨岭交错,陡峡深谷,其特殊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特色资源,使该地区形成富有特色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圈.史前时期,该地有盐业经济圈、太阳崇拜文化圈等.蓝家寨遗址中华鲟标本及其相关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春秋时期(距今2489多年前),三峡地区长江干流沿岸生活有专门捕捞中华鲟的渔民,这些沿岸渔民以中华鲟等渔获物与周围山区古居民进行物质交流,至少在沿江两岸35 km的直线范围内,还存在有以中华鲟为重要交换物的经济文化交流圈.中华鲟生存、演化了约1亿5千万年.但现代长江是在约100多万年前三峡贯通后才形成.现代长江形成后,中国海岸线海侵及长江河道改变等也曾经历过很大变化.所以,在现代长江形成之前和之后,中华鲟已在中国海域和河流经历过很多生态变化.在中国地貌环境巨大变化过程中,中华鲟始终适应并以较大种群在中国近海和长江流域生存下来.但是,现代人们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大江截流(1981年葛洲坝截流),是人类行为在短时间内突然强制性改变中华鲟繁衍生态,并且在筑坝过程中对中华鲟集中、过度捕捞.针对此情况,人类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严禁捕捞和增殖放流,帮助中华鲟适应新繁殖栖息环境.蓝家寨遗址中华鲟标本的发现及研究,对科学论证长江流域中华鲟资源价值、生态演化,以及深度剖析历史时期三峡古居民生业模式和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蓝家寨遗址、春秋时期、中华鲟、骨板

39

K878;K876.2(中国文物考古)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江三峡地区旧石器文化资源及价值研究"2016YBLS1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三峡地区古居民生业模式的考古学研究"17XJC780002

2019-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467-147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第四纪研究

1001-7410

11-2708/P

39

2019,39(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