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区东赵先民植物性食物结构及遗址出土部分陶器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1928/j.issn.1001-7410.2018.02.12

郑州地区东赵先民植物性食物结构及遗址出土部分陶器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引用
郑州地区位于中原腹地,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之一.这一地区青铜时代先民的植食结构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东赵遗址是郑州地区一处青铜时代文化连续完整的遗址,为全面获取郑州东赵遗址新砦到东周时期先民植物性食物结构和陶器功能的植物考古学证据,本项研究选取遗址出土的30件陶器残片以及10枚人牙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分析,共提取到7类不同形态的淀粉粒,鉴定结果显示来源于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Triticum aestvum)、水稻(Oryza sativa)、栎属(Quercus)、豇豆属(Vigna)以及莲属(Nelumbo)等8种植物.淀粉粒的绝对数量与出现频率显示,粟、黍是东赵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薏苡、小麦、水稻、豇豆属、栎属以及莲属也是东赵先民植物性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淀粉粒结果印证补充了大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从不同器型来看,炊器上发现的淀粉粒更多,这可能与炊器多为夹砂陶且表面多孔隙有关,同时淀粉粒在受热不充分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留下来.结合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鬲和深腹罐曾经是用来烹煮粟、黍、水稻、薏苡、小麦、豇豆属、莲属和栎属等植物,而花边罐、双耳罐等则可能是用来煮水或烹煮不含淀粉的食物,瓮、盆、豆则可能是作为盛储器来使用的.关于刻槽盆的功能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取样分析.本实验为研究中原腹地龙山晚期到夏商周三代的先民的植物性食物结构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也为器物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植物考古学例证.

东赵遗址、淀粉粒分析、植物性食物结构、器物功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38

K878;P92(中国文物考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48、41772172和4127218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2015CB9538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8000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项目共同资助

2018-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406-41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第四纪研究

1001-7410

11-2708/P

38

2018,38(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