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7410.2010.02.13
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
对来自中国北方不同区域的9个粟(Setaria italica)样品及其野生祖本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7个样品,9个黍(Panicum miliaceum)样品及其近缘野生种糠稷(Panicum bisulcatum)和野黍(Eriochloa villosa)样本各 1个,共27个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分析.针对每个样品,统计 100~200颗淀粉粒粒径数据,100颗形态特征数据,在此基础上初步明确了5种植物淀粉粒如下判别特征: 1)5种淀粉粒中,除野黍淀粉粒为小粒径((X)=4.8±0.8μm)的椭球形和球形外,其余4种淀粉粒都以多面体为主,球形或近球形为辅,脐点居中开放,黍、粟、青狗尾草和糠稷淀粉的平均粒径分别为(X)=7.3±1.4μm,(X)=9.9±2.3μm,(X)=7.7±1.4μm和(X)=6.9±1.2μm.2)粒径大于12μm的淀粉粒一般不是黍的淀粉粒.3)粒径大于14μm的淀粉粒99.9%来自粟.3)粒径小于11μm的淀粉粒,如果超过40%的淀粉粒表面无裂隙,极有可能为黍属的淀粉粒; 如果有超过30%的淀粉粒表面具有裂隙,则非常有可能来自狗尾草属.4)近乎45%的粟淀粉粒粒径处于 11~14μm,而只有约4%的青狗尾草淀粉粒粒径位于这一区间.如果粒径在 11~14μm的淀粉粒含量超过获得淀粉粒总量的4% ,则其中很可能包含有粟的淀粉粒.以上标准在鉴定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高粱(Sorghum bicolor)与薏米(Coix chinensis)在粒径和形态上与狗尾草属和黍属有部分重合,但大部分高粱的淀粉粒具有层纹,薏米则有30%的粒径大于14μm,与粟只有5%的淀粉粒位于这一粒径范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研究发现,在现阶段,典型黍亚科(Panicoideae)种类淀粉形态在统计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仅依靠少量颗粒特征进行区分是困难的,如何把现代淀粉特征准确应用到考古样品的鉴定中,还有待更多的淀粉埋藏学研究.目前,针对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鉴别,植硅体分析的效果明显好于淀粉粒分析.
粟、黍及其近缘野生种、淀粉粒形态、中国北方
30
K87;Q94(中国文物考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2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62500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15-5
2010-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6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