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6-3021.2009.04.013
最早的栉水母动物化石——华南伊迪卡拉纪的"八臂仙母虫"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Tang et al.2008),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被归为同一类别,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陡山沱组、庙河生物群、八臂仙母虫、伊迪卡拉生物群、栉水母类
30
Q915;P534.31(古生物学)
中国地质调百局工作项目1212010611801-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层学及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项研究基金JB070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基金J07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2022;科技部基础研究项目2006FY120300-2
2009-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54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