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WC甚低频信号的日出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VLF接收机在武汉接收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月23日—2020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出期间NWC信号的幅度响应及其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NWC信号日出期间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两种极小值结构:2个幅度极小值(SR1、SR2)的Type I结构和3个幅度极小值(SR1、SR2、SR3)的TypeⅡ结构.在以SR1出现时间为时间零点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后发现,Type I结构比TypeⅡ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Type I结构下,SR2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3~65 min、54.2 min、4.4 min,而在TypeⅡ结构下,SR2和SR3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8~93 min、80~120 min,平均值分别为64.7 min、96.4 min,标准差分别为10.2 min、11.7 min.在27个月的观测期内,3—7月份Type I结构的出现概率100%,未出现TypeⅡ结构,而在1—2月和8—12月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月份的20.7%,而TypeⅡ在1月、2月、11月的出现概率均高于70%.按春秋分交替变化(周期1和周期2)的统计结果,在周期1内Type I和TypeⅡ结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1.5%、8.5%,而在周期2内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降至41.9%,TypeⅡ结构出现概率则升至58.1%,这表示观测期间内TypeⅡ结构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夏季发生概率较低.
NWC甚低频信号、日出效应、幅度响应、观测与分析
63
P352(空间物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航天局预研项目;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开放课题的支持;以及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自由探索项目的
2020-12-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4300-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