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地表景观特征及变化
鼠疫疫源地的环境变化对鼠疫的传播扩散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18年五期土地利用和年最大化合成ND VI数据,选取斑块面积占比、景观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比例和斑块破碎度、周长面积分维数、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指数及聚集指数,定量分析了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土地利用格局和植被格局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内土地利用整体稳定,变化较小,2015年后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不同草地之间的转换.②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NDVI介于(0.056,0.37]的草地在疫源地内占据主体地位,面积占比分别为77.45%、83.61%、83.03%和82.47%.到2018年,该类草地面积显著减少,面积占比下降到48.44%.与之对应,2000-2015年,NDVI 介于(0.37,0.83]的草地面积占比为22.54%、16.39%、16.96%和 17.4%,而2018年,该类草地的面积显著增加到51.34%.③2000-2015年,各草地类别表现出类内高聚集分布,类间分界明显的特征.到2018年,各类别草地向多个方向扩散,并在整个疫源地内趋于均衡分布,植被类内连通性增加,类间分界逐渐平滑.该变化使得内蒙古鼠疫流行风险呈增加态势.本研究对厘清长爪沙鼠疫源地地表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预测鼠疫潜在风险、预防人间鼠疫暴发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地表环境变化、疫源地
4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2-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8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