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要素在传统无形文化传承中的空间印迹——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传统无形文化传承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山西15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置信息和DEM、气象、河流、人口、经济、古道等基础数据,以ArcGIS 10.3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时间成本距离等获取山西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的多维属性,并提取非遗点地理信息,采用非遗密度、区位商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非遗分布对地理环境响应的差异.研究结论:①自然地理环境对非遗分布起基础作用.非遗偏好低中海拔、坡度<5°、平原盆地台地、临河、10℃以上积温≥3000℃、年均降水量≥500 mm地区.②在人文地理环境中,非遗对交通环境的响应最高.非遗集中分布在县级行政中心2h、市级行政中心4h公路通行圈.县/区人口越多,非遗越多:五成多非遗位于乡村.在人口超过50万的区县,非遗主要集聚于建成区;在人口小于20万的区县,大部分非遗则分散在乡村.非遗分布与地区经济相关性不明显,非遗高度集聚区位于古代高级政、商中心.③非遗对地理环境的响应具有要素综合性、尺度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
无形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环境、响应、地理探测器
3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山西省哲社课题;山西省社科联项目
2020-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180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