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沿岸地市CO2排放的时空分异
地市级尺度的碳排放结构演变与区域差异分析对通过技术学习与知识流动短期内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市级行政区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对黄河下游沿岸区、两大子区及21地市化石能源与水泥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2进行科学核算,发现CO2排放量变化于2000年的364.12~4426.95万t至2009年的1238.98~10411.91万t,呈现出典型的“S型”增长特征,但不同尺度区域排放结构的时空差异显著。2006年以来,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区域水泥排碳比例有显著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策略促使少数地市水泥排碳比例有所下降。CO2排放强度与人均排放量的变动符合碳排放EKC曲线关系,但时空分异特征并不一致。排放强度的全区总体差异较为合理,而人均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偏大,从而为涓滴效应的加速作用创造了空间。地区内差异分别为两指标全区总体差异变动的主导因素,整体上,中原区内地市间差异对两指标全区差异变动的贡献更大。
地市级CO2排放、排放结构、Theil系数、区域差异、黄河下游沿岸区
31
X16(环境气象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ZONGHE015;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1438,41201602;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11108
2013-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2229-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