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小兴安岭地区生物量变化及地统计分析
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和同期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为基础,应用遥感信息模型的方法,估算了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生物量,并应用GIS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地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的森林生物量时空变化、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生物量自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以后整体上呈现了波动变化,研究区80年代低等级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生物量值普遍较低,呈现低等级生物量连片化分布,空间自相关程度较高,但80年代的中高等级生物量的随机因素增强,说明人为干扰程度不断加强.研究区90年代的中等级生物量占主要优势,主要是80年代占优势的低等级生物量转化为中等级生物量.10多年的变化说明,生物量整体上呈恢复趋势;由于数据主要集中在90年代末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启动,森林状态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生物量值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区2000年以后生物量整体上的空间自相关性不高,但是中高等级生物量相近,并且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变化,中等级生物量呈现大片分布,但高等级生物量斑块的规模较小,破碎化仍然存在,人为干扰等随机因素和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相近,出现稳定趋势.
生物量、森林生物量、地统计、小兴安岭
30
S718.556(林业基础科学)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1-4-80;中央高校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项目DL09EAQ01
2011-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