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321/j.issn:0375-5444.2007.03.001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引用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500 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95%的遗址分布于0~200 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相反,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数只有23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但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处消失,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处,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50 m的湖群区因地势低洼,洪涝严重.所以成为历代遗址分布最少的地区.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考古遗址、河流地貌、孢粉记录、环境演变

62

K87(中国文物考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411015;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项目20050284011;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SKLLQG050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计划

2007-04-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227-24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理学报

0375-5444

11-1856/P

62

2007,62(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