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35/j.cnki.dlhyxb.2015.04.003
施氏鲟胚胎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性激素含量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
为了解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胚胎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浓度及性激素水平变化的规律,探索胚胎发育阶段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采用生物化学法对施氏鲟胚胎7个发育时期的可溶性蛋白、17β-雌二醇(E2)、睾酮(T)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氏鲟胚胎发育的卵黄栓期及心搏期胚胎的可溶性蛋白浓度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发育期(P<0.05),孵出前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最高值出现在视泡期,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期(P<0.05);T含量随着胚胎的发育不断降低,17β-E2含量在孵出前期显著升高(P<0.05),二者均在孵出前期有一峰值;ACP活性、GSH含量随着胚胎的发育先降低后升高,CAT活性呈升高趋势,AKP活性变化不大,MDA含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心搏期后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在卵黄栓期和心搏期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施氏鲟胚胎发育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性激素合成能力;各种免疫相关酶在胚胎发育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胚胎在神经胚期的高死亡率与其受氧化损伤较大有关.
施氏鲟、胚胎发育、可溶性蛋白、性激素、免疫指标
30
S917(水产基础科学)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01971;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55;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ZD-2012-34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5B10
2015-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5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