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有害藻对轮虫繁殖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变态率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6535/j.cnki.dlhyxb.2015.04.002

两种有害藻对轮虫繁殖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变态率的影响

引用
为了探索池塘赤潮的有效防控措施,在温度为22 ~ 25 ℃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有害藻类(异冒藻Heterocapsa sp.、裸甲藻Gymnodinium sp.)对轮虫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发育期溞状幼体的毒性,并将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有害藻中,观察有害藻对溞状幼体各个时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裸甲藻密度为2.000×105 cells/mL时,Ⅰ、Ⅱ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仅有13.33%,裸甲藻对溞状幼体后期发育毒性不显著;在同样密度的异冒藻藻液中,Ⅰ期遍状幼体的变态率为11.67%;在两种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轮虫对有害藻摄食效果的试验中,两种藻密度为1.728×105 cells/mL时,轮虫96 h内几乎不繁殖,当藻液密度为0.288×105 cells/mL时,异冒藻和裸甲藻液中的轮虫数量在96 h后分别增加到原来的5倍和8倍.研究表明,两种有害藻能够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早期的存活和发育,其饵料生物轮虫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可以通过摄食的方式控制有害藻的数量.

褶皱臂尾轮虫、中华绒螯蟹幼体、异冒藻、裸甲藻

30

S968(水产养殖技术)

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10A409

2015-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51-35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95-1388

21-1575/S

30

2015,30(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