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同乡村”研究:空间生产与社会融合——以深圳“四川村”为例
基于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运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以深圳“四川村”为例,对中国“同乡村”的空间生产和社会融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政府、当地村民、社区组织(流动党支部)和外来农民工共同作用于“四川村”的空间生产,政府和本地村民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和资本权力成为“四川村”物质空间生产的主体,追求聚居区的经济效益和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组织依靠跨地域投资、就业机会的供给及纽带作用,成为聚居区和谐环境建设和乡土社会重构的重要辅助力量;外来农民工展现出“扩散-竞争模式”为主的空间聚集,是物质空间实践的驱动力,寻求着自身文化符号的乡土社区,以实现文化认同和传统社会网络的异地构建.“四川村”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职业培训和向上社会流动的路径,“四川村”农民工社会融合度相对较高,尤其体现在社区融合、社交融合和心理融合.
同乡村、空间生产、社会融合、四川村、深圳
39
F129.9(中国经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
2019-12-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570-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