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宋山水画中的文人形象浅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3-5346.2015.01.033

隋唐两宋山水画中的文人形象浅析

引用
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俞剑华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写山水画的时候说:“山水画亦见萌芽,行将脱离人物画之背景而成一独立之画科。其故盖由于晋室既东,中原才智之士,相率南下。江南人物俊秀,风景幽美,罗丘壑与胸中,生烟云与笔底,已具山水画之雏形。”然而魏晋时代的山水作品都没有存世,今人对魏晋时候山水画的面貌也只能从一些关于魏晋时期的画论中去推测一二。宗炳《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赌;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我们可以从中得出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已经注重山水的精神气质和画面的比例关系表现方法。而本文的第一个问题是文人形象是在何时,又是如何成为山水点景的?人物要成为山水画的点景必然要有一定比例关系,即“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比例关系。而这种比例在魏晋初期还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局面,现在我们虽然看不到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但是可以从魏晋时候保存下来的魏晋模印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和顾恺之的人物故事画《洛神赋》的摹本来看当时人物和山水的关系。《洛神赋》中的山和树就像盆景一下,或与人等高,或比人矮。当时的山水人物比例还是以人物为主,山水属背景衬托故事情节或者象征文人的高洁品质,与后面独立的山水画赏山水之灵本质不同。那种合适的比例关系在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有了很好表现。而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及“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树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图画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可见在南北朝事情的山水画面貌已大有改观,至隋朝时画家已经很好的表现,将人物安置在山水中成为“点景人物”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问题的另一部分,文人和山水的结合的问题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庄子?知北游》篇引述孔子回答颜渊所问,就提到“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文人乐山乐水像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一样潜意识中传承,在山水画发展之初就有人活动的痕迹。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可谓是文人避世寄情山水我们可见的最早的图画,竹林七贤也是后代文人形象的楷模,而竹林七贤的聚会与其抚琴阔谈饮酒等活动均在后代的山水画中都有所深入的表现和发展。雷子人在其写明代点景人物的著作《人迹于山》中发问:“古人是因为什么“发现“了山水和山水画呢?”。本人觉得是本质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和文人的结合先是文化心理上的结合,在魏晋时文人失意使得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的乐山乐水并发掘出山水的精神层面的美“山水以形媚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成为一个契机,使得山水画发展并独立成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主科。从刚刚的分析我们回答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山水与文人的结合是文化发展必然的结果,而这种结合在山水画出现之际就已有,在魏晋南北朝后期至隋时期山水画中比例达到和谐,从而画中人物并从”大于山“的位置跌落成了”点景人物”。

山水画、文人形象、隋唐两宋

J211.26;I206.2;K24

2015-0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43-4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大观

1003-5346

41-1431/J

2015,(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