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毅的点滴——一个作者与编辑的通信
一
提笔写周毅,心中便有无尽的痛.我已经伤心了好久,把她慢慢忘记(藏心里),只是偶尔想起或者提起.
我和周毅认识在2004年.到她去世已有15年时间,15年从未断过联系.
拜互联网的强大,那些信件都还在.第一封信我是这样写的:
周毅:你好!
你报北京站的记者吴娟转去了我的几篇习作.感谢你的支持.我现在中国城乡金融报(中国农业银行主办)安徽记者站工作.我原在北京总社工作几年,同吴娟是朋友.我业余写散文,写了多年.原来多在《新民晚报》用一些稿件.学习的是汪曾祺,我与汪先生相交久矣!非常崇敬他.现在认识你了,以后还望你多多关心、支持!
苏北匆匆
2004年12月10日
当天我就收到了她的回信:
苏北:我们打算采用《刮鱼鳞的小姑娘》一篇.只是我意能短一些文章会更有神,阅读效果也更好.能否请你自己动手做一些删节?报纸还是偏爱精短的文章,再说,精练,也是汪先生的美学追求,对不对?
周毅
12.10
没想这么快收到她的回信.收到她的回信,我兴奋极了.因为过去我从没想到可以给《文汇报》写稿,更没想到还能在《文汇报》上发表作品.我在县里的时候,我们县编史办的一个同志,写了一篇高邮湖大闸蟹的散文(我们县在高邮湖边上),发表在《文汇报》上,成了我们县的一个美谈.发表的那篇文章的标题,也堂而皇之写进了我们县正在编纂的《县志》里去了.我最早登《文汇报》是以“一个天长县的文学青年”的名义,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叫《对读者的感谢》,发表在1992年某月的“笔会”上,其中汪先生写到了我抄他小说的事情,说“一个天长县的文学青年将我的小说给抄了一遍”.当然,也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个“文学青年”就是我. “笔会”的编辑当然也没有兴趣知道那个文学青年是谁.
2020-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