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7.04.012
“70后”作家的父子关系书写研究
父子关系是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的成长、社会化以及心理障碍都与家庭这个原始场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理论、人格理论都认为父亲占有的功能是处于优先级的,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轴线;在拉康看来,父子关系不只是局限于家庭内的个体性关系,也是帮助个体实现其欲望人化的一种结构功能,是人类学意义上主体完成其象征性认同的场域.文学中的父子关系更像是一个压抑性的装置,通过这个装置上演了一幕幕伦理剧情,许多优秀的作家每每游弋于此,使得父子关系叙事成为了一个意义丰赡的语义场.在“70后”作家中,书写父亲、描摹父子关系也成为他们认识世界、观察历史的涉渡之舟,一大批作家如魏微、李浩、滕肖澜、鲁敏、张学东、计文君、戴来、朱山坡、娜或、映川、张楚、付秀莹、丁天、弋舟、瓦当、东紫等都在这个主题上有所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有关父子关系的新图景,但是在“70后”作家的笔下,父子关系表现出了与其他代际作家不同的关注焦点、价值取向和心理动机,他们通过不同的策略营造了一个“无父”的文学时代,从这个意义上,“70后”作家也因为这种共同的书写趋向而凝结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
父子关系
I207.4;B844.1;I712.074
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5BWXJ01
2017-08-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