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诗歌:女性诗歌的热潮与性别认同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6551/j.cnki.1002-1809.2017.02.018

21世纪诗歌:女性诗歌的热潮与性别认同

引用
讨论创作主体的个体属性对于一个时代诗歌的整体影响,或许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性别因素了.“性别与文学的关系复杂而深刻.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中,性别都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与阶级、种族、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纵横交织,相互联系和渗透,在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与现实中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样态.”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女性诗歌创作几乎是整个中国新诗中最耀眼的增长点.因为种种特殊因素的制约,在悠长的中国诗歌史上,女性诗歌长期以来都是只能用寻找蛛丝马迹的眼光找寻的孱弱的存在,能够让人怀想的几个名字,也不过是固若金汤的男性中心文化中几丝淡淡的涟漪.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的妇女解放潮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趋势,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获得了根本的保障,男权中心文化也终于随着思想禁锢的逐步消解,而产生了某种令人欣喜的松动;于是“浮出历史地表”成了一代女诗人最光荣也最幸运的使命.她们不同于陈衡哲、冰心、庐隐、白薇、林徽因、苏雪林等,那一代在中西文化的最初碰撞中产生又饱受残酷战争和政治运动洗礼的女诗人,在发出“时代声音”的同时,纯粹的个体经验尚未萌动,而舒婷、翟永明、伊蕾、王小妮、唐亚平、陆忆敏、张烨、傅天琳们,已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性别”的存在,并且在作品中开始寻找“女性”本该拥有的不依附于男性的某种社会地位与文化定位,像翟永明、伊蕾等勇敢的女诗人更用女性独有的诗歌方式对抗着男性社会和男权中心文化,“黑夜”意识已经成为一个女性文学时代的代名词,“你不来与我同居?”②这样充满挑衅男权社会意味的句子,也已经成为某种文化意义上的“经典”.进入90年代后,已经产生影响的“老”诗人,和李轻松、鲁西西、安琪、吕约等“新”作者联袂,冲决性别意识,向广阔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寻觅诗情,激情之外有了技术的制衡与配合,在消费性的文化语境中表现出从容练达的风度.

21世纪诗歌、女性诗歌、性别认同

I206.7;B844.2;C913.6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JC751020

2017-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19-12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当代作家评论

1002-1809

21-1046/I

2017,(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