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论舜之孝以及儒学史上的诠释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父母之“无不是”与天地之“无不仁”相当:子女为父母所生,父母如有“不是”,便是生生之德有欠缺,子女也不可能生而为人.正因为父母“无不是”,孝子才可能由衷地“终身慕父母”并要求“得乎亲”.但所谓“无不是”又并非愚孝,相反,人子须从此出发肯定自己,尽力成就父母之所赐而“践形”;另外,父母之“无不是”也内在地要求人子“谕父母于道”而“顺乎亲”,这就包括谏亲之过.舜之孝行所诠释的即是“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语,这也是其何以成为万世法的原因.
舜、孝、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慕、谕父母于道
B82-09(伦理学(道德哲学))
2018-03-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