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三)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4-3547.2010.03.007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三)

引用
@@ (上接续二) 也有研究认为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大豆8h后,抗病品种Centennial根内有大豆素Ⅰ在线虫头部周围积累,而感病品种Ransom则没有大豆素积累,认为大豆素可能是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一种机制(吴海燕等,2001).乔燕祥等(1999)认为防御酶活性与病原物侵染植物有关.乔燕祥等研究了大豆抗源抗大豆胞囊线虫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酶谱变化认为,在大豆胞囊线虫侵染高峰期(30~35d)高抗抗源体内POD酶活性最强,酶谱着色较深,而感病品种在侵染高峰期POD酶活性降至最低值,并且有一些酶带受损甚至消失.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research、大豆素、防御酶活性、感病品种、线虫侵染、高峰期、过氧化物酶、POD酶、侵染植物、酶谱、抗源、抗病品种、谱变化、病原物、着色、体内、酶带、接续

S435.651(病虫害及其防治)

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0630;2.大豆生物学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B08B01

2010-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8-2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大豆科技

1674-3547

23-1549/S

2010,(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