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利用难溶磷源基因型差异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0-9841.2007.04.023

大豆利用难溶磷源基因型差异

引用
来源于不同pH土壤上的各种大豆基因型利用难溶性磷源有明显差异.采用分别代表着南方、西北和东北本地品种三种基因型大豆,研究它们生物量、磷素积累、分泌的有机酸、根际pH和磷素利用效率(PUE)的差异.三种基因型大豆都比较偏爱Al-P,然而,绥农10号和泥巴豆在利用Al-P时,生物量比Na-P分别少8.5%和9.4%,比Ca-P和Fe-P分别多5.3%和11.8%,6.4%和42.2%.新大豆1号利用Al-P时生物量比Na-P、Fe-P和Ca-P分别多1.4%、20.8%和40.8%.地上部、根系和根瘤含磷量变化范围分别在1.37~2.47 mg/g、1.39~3.04 mg/g和3.20~4.73 mg/g.绥农10号、新大豆1号和泥巴豆最大总磷含量分别出现在Al-P、Fe-P和Fe-P条件下.泥巴豆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表现出下面的顺序:草酸>乳酸>苹果酸;新大豆1号表现为:乳酸>苹果酸>丙二酸>草酸>柠檬酸;泥巴豆表现为:苹果酸>草酸>乳酸>柠檬酸>丙二酸.无论供给哪种形态磷源,根际pH变化范围为5.48~6.52.新大豆1号磷素利用效率比绥农10号和泥巴豆高,绥农10号、新大豆1号和泥巴豆最大磷素利用效率分别出现在Al-P、Al-P和Na-P源条件下.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生长和磷吸收对各种难溶磷源的反应不同,各基因型磷素利用差异与根系分泌物和根际pH有关.

基因型变化、磷素利用、难溶磷源、大豆

26

S565.1(经济作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5CB121101;2003CCB00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615

2007-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71-57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大豆科学

1000-9841

23-1227/S

26

2007,26(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