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部地区8.2 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孢粉记录
通过AMS14C测年技术建立年代标尺,对太湖西部地区LTD-12号钻孔301 cm以上的岩芯进行高分辨率孢粉分析,重建太湖西部地区8.2 ka BP以来的气候和植被,并探讨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太湖西部地区8.2 ka BP以来的植被类型演替过程大体为:以松属—常绿栎—落叶栎—枫香为主的含针叶成分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落叶栎—常绿栎—枫香树属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松属—枫香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以松属为主的次生性质的针叶林.2)太湖西部地区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2个大的阶段:(a)8.2~4.4 ka BP为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最适宜期出现在6.9~5.5 ka BP;(b)4.4 ka BP~0 ka BP为晚全新世降温期,气候从暖稍湿向暖干过渡.3)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总体上响应于气候的变化.环太湖平原地区至今未发现10~7 ka BP的新石器遗址可能与当时过于潮湿和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有关;6.9~5.5 ka BP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人类的生存,促使了马家浜文化的出现、繁荣和发展;5.0 ka BP左右的干燥降温事件可能导致了崧泽文化的衰落;良渚文化的消亡可能与4.4 ka BP前后该地区的气候突变事件有关.
气候地层、AMS14C、孢粉记录、植被演替、全新世、第四纪、太湖西部地区、江苏
39
P534.63;P539(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测试基金
2015-03-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