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区早寒武世早期磷质小壳化石的再沉积和地层对比问题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3-4959.2006.01.010

扬子区早寒武世早期磷质小壳化石的再沉积和地层对比问题

引用
扬子区早寒武世早期的磷酸盐化小壳化石的发现,为早期动物演化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碳酸盐岩地层中的这类小壳化石易于被风化剥离出来并成为磷质颗粒再沉积,这种现象在地层中常能遇到,它会给对某些生物分布时限的确定和地层对比造成混乱.考虑早寒武世一些主要小壳化石的再沉积和地层对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Ⅰ带和Ⅱ带的磷质小壳化石产于Paokannia或Hunanocephalus的层位,它们无疑是再沉积的;2)Ⅰ组合带标志性化石与Ⅱ组合带标准化石共生,应判定其沉积时期为Ⅱ组合带时;3)扬子台地区的梅树村阶地层大都不全或缺失,保存的梅树村阶地层普遍与震旦系灯影组不同层位假整合接触,其岩性及生物特征均与下伏地层不同,另建组级地层单位是合理的;4)"杨家沟段"、"西蒿坪段"、"宝石坡组"不能作为灯影组顶部地层,它们是水井沱组沉积旋回的一部分,更不能因它们是筇竹寺期的沉积而把"灯影组"顶界上升到筇竹寺阶;5)滇东北地区大海段中产有丰富的Heraultipegma yunnanensis,它与Siphogonuchites triangularis和Paragloborilus subglobosus共生,分布局限,其他地区仅在Ⅱ组合带中零星分布,所以在S. triangularis-P. subglobosus组合带(Ⅱ)的上部建立一个H.yunnanensis组合亚带似乎更合适些.

再沉积、磷质小壳化石、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对比、扬子区

30

P534.41(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4037200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SW-14;科技部科研项目G2000077700

2006-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64-7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层学杂志

0253-4959

32-1187/P

30

2006,30(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