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与实然:我国古代财政的逻辑起点、主张与实践
我国古代在高度认识财政重要性的基础上,认为财政是实现“善政”的基础且以实现“善政”为目的,将实现“善政”作为财政的逻辑起点,提出“富民”、“养民”与“中央集权”的“应然”主张.但是,由于我国古代财政的“私人”属性背离了财政的“公共性”原则,使得财政实践多与其主张相背离:财政收入上主张“富民”却践行“聚敛”;财政支出上主张“养民”却践行“养君”;财政体制上实现“中央集权”的同时造成了“皇权不下县”的困境.这种背离导致的结果是:财政“应然”实现国家的“善政”,但财政“实然”不利于“善政”的达成,形成了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我国古代对财政的认识及其财政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财政学、基础理论、古代财政、善政
F812.9(财政、国家财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ZDB037
2019-08-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