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24/AJE.1673-5897.20120710001
9种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
螳螂是田间控制害虫种群增加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以中华大刀螂3龄幼虫(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为受试生物,利用9种常用杀虫剂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药剂,通过喷雾法直接暴露,分别测定了LC50和死亡率来评价不同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毒性和危害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9种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LC50值)差异很大,用药后24 h的LC50在0.7182~347.7962 mg· L-之间,LC95在8.8057~1 734.5650 mg·L-1之间;用药后48 h的LC50在0.3564 ~ 193.6887 mg·L-1之间,LC95在3.8958~l 548.3258 mg·L-1之间;用药后72 h的LC50在0.2232 ~ 1153391 mg·L-1之间,LC95在1.7730 ~ 530.6462 mg·L-1之间.不同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差异最高达到543.46倍.毒性大小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联苯菊酯>毒死蜱>噻虫嗪>茚虫威>吡虫啉>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原粉(Bt).根据田间推荐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判断,毒死蜱、联苯菊酯、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为有害水平,Bt为中度有害水平,吡虫啉、茚虫威、噻虫嗪为微害水平,阿维菌素接近无害水平.根据LC50与田间推荐浓度的比值判断,阿维菌素、吡虫啉对螳螂种群数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Bt、茚虫威和噻虫嗪对螳螂种群数量会产生一定危害;而毒死蜱、啶虫脒、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将严重影响螳螂种群数量的稳定性.在24 ~ 72 h范围内,不同杀虫剂LC50和LC95随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说明暴露时间越长毒性越大,危害程度也越大.建议在中华大刀螂生活范围内减少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啶虫脒和毒死蜱的施用,推荐杀虫剂田间使用量时,除考虑对防治对象的防效,还应考虑对天敌种群的危害,提高药剂使用安全性,保护天敌种群的稳定性.
杀虫剂、中华大刀螂、毒性、致死中浓度
8
X171.5(环境生物学)
化学品毒性高通量生物测试与评价技术2012AA06A302;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项目
2014-12-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43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