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17/j.cnki.cyycp.2024.03.006
31份藜麦种质农艺性状及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目的]筛选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利用价值藜麦种质,为藜麦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种植于甘肃临夏东乡县的31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利用I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PCR扩增,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及特点.[结果]株高、茎粗、鲜干比、茎叶比、单株产量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41%~63.30%,其中株高与茎粗、鲜干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粗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干比呈显著正相关.鲜干比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8条多态性高且清晰的ISSR引物,扩增出6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3.7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15,基因多样性(H)为0.2731,香农信息指数(Ⅰ)为0.4174.根据UPGMA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2时,31份藜麦种质可分为5个类群.第1类群为已选育的陇藜1号、陇藜7号,抗倒伏性、抗病虫害好;第2类群株高较低,可作为抗倒伏材料进一步选育;第3类群株高高、单株产量大、鲜干比适中、茎叶比小,可作为鲜喂材料进一步选育;第4类群鲜干比最大,且与台湾红藜LQ-223的亲缘关系相近;第5类群具有茎叶比最大、中熟品种的特性.[结论]31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藜麦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提供优质材料和科学依据.
藜麦、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44
S519(禾谷类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24-08-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