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8348.2016.33.050
1例晚期血液病患者无效造血抢救置管的护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等,并呈现出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趋势[1],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晚期MDS患者经反复化疗,外周血管穿刺条件极差,骨髓抑制后易并发感染、出血等,长期的无效造血血小板极度低下,约有40%~60% MDS患者血小板减少并发出血.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PICC是血液肿瘤患者保障长期化疗最重要的通路之一,而血小板往往是PICC导管置入参考的重要指标,通过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当血小板减少时穿刺PICC导管,因凝血机制被破坏,出血时间延长,穿刺点易渗血不止或形成皮下血肿风险极大.2015年1月本科室为1例血小板计数(PLT)为3×109/L的晚期MDS患者在紧急抢救情况下而外周静脉穿刺条件极差时成功留置PICC导管,顺利完成抢救治疗,保障了临床安全,经过护理未出现PICC相关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血液病患者、无效造血、抢救治疗、血小板计数、外周静脉穿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导管、出血时间延长、急性髓系白血病、凝血、临床、造血干细胞、血细胞减少、相关并发症、现报道如下、纤维蛋白原、克隆性疾病、肿瘤患者、中心静脉、血管穿刺
45
R248.1(中医临床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0081
2017-05-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74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