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835/j.issn.1008-5831.fx.2021.04.005
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探析
个人信息保护本质在于践行公平信息实践原则,秉承利益衡量理论,贯彻保护利用并举.比较国际社会的立法模式,欧美趋同于"积极确权+行为规范"的保护模式.中国单一的"行为规范"模式暴露出权利基础缺位的制度性弊端.继《民法总则》后,《民法典》"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专章未完成个人信息权的续造.《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表述使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位阶明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为基本权利范畴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宪法规范基础.在确立个人信息保护基本权利的概念表达时,应与权利内涵保持一致.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除应延续传统立法所强调的侵害防御机制外,更应关注个人信息的积极利用,以及基于人格自由发展所要求的对个人信息财产性利益的保护.那么,采用"个人信息权"的概念表述,确认个人信息之于个人利益的实质价值,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完整权利形态,内含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基本要求,也为权利内容的细化留有空间.如此,可在宪法"个人信息权"的统合下,以人格尊严及其自由发展为核心,通过发挥基本权利的主观防御权功能与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在公、私法领域实践国家保护义务,分别形成私法上以客体支配导向,保障个人信息自决的具体人格权,与公法上以行为规制导向,保障个人实质参与的程序性权利集合.而作为基本权利的个人信息权唯有落实到个人可具体主张法律保护与救济的民事权利时才有赋权之意义.基于此,检视《民法典》中个人信息所属的"民事权益"已具备升级为"民事权利"的充分条件.区别于一般人格权、隐私权等属性,个人信息权在我国民事权利体系中可确定为具体人格权.以民法典的原则性规范,人格权法的独立权属定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权利体系构建,可渐次实现个人信息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布局的逻辑推演.
个人信息、权益层级、权利属性、个人信息权、具体人格权
29
D922.16;D923(中国法律)
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2023-09-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20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