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3-9221.2019.03.013
“失事求似”:历史的症候与伦理——重评郭沫若抗战史剧
郭沫若写于抗战期间的《棠棣之花》《屈原》《南冠草》等几部历史剧,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但意在利用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振奋民众的抗日决心.他所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史剧方法,以一种流动的现实观主动创造历史.郭沫若在融汇个人的抒情特质和历史信心的同时,对史实进行大胆借用和改写,为成千上万的人勾勒宝贵的理想人格,实现了艺术和政治的内部转换,以及自我革命主体的生成.郭沫若史剧中的复杂症侯,不能用真伪和道德的框架来进行评判,而应以历史伦理的视野重新认识.
郭沫若、史剧、“失事求似”、艺术观念
2019-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