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鱼类集合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变化研究
集合群落理论旨在从空间角度探索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同时集合群落结构也具有时间动态特征.于2010年4月和2019年5月,在鄱阳湖湖区的9个局部区域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分析鄱阳湖的鱼类集合群落结构特征和时间变化、驱动因素以及关键区域和物种.结果显示,2010和2019年分别采集到鱼类55种和52种,种类组成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2010年至2019年,鱼类集合群落从Clementsian结构转变为Gleasonian结构,表明虽然鱼类种类组成分布依然沿着环境梯度变化,但是局域群落之间相似度增加,有同质化的趋势;β多样性(βtotal)从0.36减少到0.34,物种交替占比(βrepl)从57.5%增加到63.2%;局域间的β多样性从0.50~0.91减少到0.33~0.81.2010年,与长江干流之间的距离、有无支流汇入等环境因素和空间因素对β多样性(βtotal、βrepl和βrich)影响均不显著(P>0.05),2019年则有显著影响(P<0.05).较高β多样性贡献值的区域(Local Contribution to Beta Diversity,LCBD)从湖区中部转变为通江水道.物种贡献指数(Spe-cies Contributionto Beta Diversity,SCBD)较高的物种从鲇、草鱼、刀鲚、中华花鳅、贝氏(鳌)转变为银鲴、中华刺鳅、鳊、中华花鳅、泥鳅.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江湖鱼类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鱼类扩散是鄱阳湖湖区鱼类集合群落结构特征和关键区域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同时,过度捕捞、生境退化也可能对鄱阳湖鱼类群落结构造成影响.为了保护鄱阳湖以及长江中下游泛滥平原的鱼类多样性,建议减少围垦、采砂、污染等人类活动、开展生境退化评估和修复、恢复江湖连通等保护措施.
集合群落结构要素分析、β多样性、变差分解、β多样性的区域贡献指数、保护措施
31
Q958.8(动物学)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专项
2022-05-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58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