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快速发展背景下潜江耕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虾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快速发展,探索虾稻共作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对于科学调控虾稻田发展、确保粮食和生态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虾稻共作模式发源地——湖北潜江市为研究区域,利用空间分析和破碎度指数方法,分析虾稻共作模式快速推广下潜江市农业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近20年来,耕地时空格局变化过程是以园林办事处(主城区)为中心的建设用地向西至广华镇、南至杨市镇不断扩张,耕地转为新增建设用地达28.64 km2,约18.59 km2耕地转换为水域;(2)耕地格局呈现破碎化,主要由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以及虾稻田快速发展后造成;(3)虾稻田主要由水田转换而来,部分旱地及水域也转换为虾稻田.虾稻田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旱地和水域转换为虾稻田,一定程度上带来耕地破碎化.因此,在我国农业劳动力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和种地积极性不强等因素下,未来虾稻田种植模式对耕地利用具有较好的潜力和空间,但也需要重点关注虾稻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基于水田发展虾稻田种养模式.
土地资源、耕地利用、时空变化、虾稻田、破碎度
29
F323.211(中国农业经济)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2021-03-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2709-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