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总体评估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威胁.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总体状况,以期为灾区中长期生态恢复跟踪监测、生态恢复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分别以2007年、2009年、2013年代表地震前、地震后以及恢复期3个时期,采用土壤侵蚀敏感性、林冠截留量、生境适宜性等指标,分别评估了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水上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状况及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震后遭到了严重破坏.总体来说5a后,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未达到震前水平.在极重灾区10个县市中,地理上位于中南部的6个县市(汶川、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安县)在地震中总体受损程度较大.6个县市处于中国西部泥石流、滑坡的活跃区,震后因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导致了龙门山、茶坪山局部区域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恢复期进一步下降,甚至低于震后.其中汶川县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卧龙镇、三江乡有较大范围的功能下降,另外,都江堰市、彭州市、什邡市、绵竹市、安县等也分别有较大面积的功能下降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在未来10a内,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功能状况,加快了生态功能恢复进程.但是,也存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与维持重视不足等问题.部分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甚至又导致局部地区出现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建议(1)加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长期生态恢复遥感及地面监测、评估,进行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效应评估;(2)加强干旱河谷、龙门山及茶坪山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
汶川地震、生态服务、生态恢复、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功能
25
X171.4(环境生物学)
2011年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467026 [Environmental Nonprofit Specific Research Project 2011467026]
2016-08-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685-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