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733/j.issn.1007-0435.2015.06.022
日喀则河谷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的初步分析
调查并分析日喀则地区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发现,退耕还草显著提高了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退耕还草5年后外来物种增多,原播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重要值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说明退耕还草使植被群落趋于稳定.随退耕还草时间延长,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退耕还草5年后,植被碳密度比退耕初期增加331.81g C·m-2.不考虑退耕初期因耕播时施肥的影响,并以退耕还草第3年的土壤有机碳为本底值,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退耕3年后的2.74 kg C· m-2增加到5.06 kg C·m-2,土壤固碳速率为1.16 kg C·m-2·a-1.0~30 cm土壤全氮增加到2.98 kg N·m-2,比退耕1年和3年分别增加了1.60和1.64kg N·m-2.退耕并禁牧后土壤趋于松软,地表植被覆盖物增加,土壤容重随退耕年龄延长而降低,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增大,特别是土壤0~10 cm最大持水量增加显著,5年后达52.37 mm,比第1年(44.48mm)高7.89 mm.由于退耕还草时间较短,底层土壤容重及最大持水能力变化不大.
退耕还草(林)、生态功能效应、物种多样性、碳密度、持水能力
23
Q145.2(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03030502
2016-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278-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