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希望》
鲁迅的散文诗《希望》,作于1925年1月1日,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0期(1925年1月19日),后收入《野草》.这篇只有800来字的作品,以其富于暗示和象征的意象和极具张力与哲理的语言,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在给读者留下广阔而开放的联想、认识、体验与言说空间的同时,也给读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象和语言带来了困难.比如,这篇散文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文中诸如“空虚中的暗夜”“身外的青春”“僵坠的蝴蝶”“笑的渺茫”“不明不暗的这‘虚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等等到底怎么理解?这些问题是理解这篇散文诗的关键,而研究者们至今没有给出令人信服或认同的答案.下面笔者就在解读原文的基础上试着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014-10-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