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恢复下高寒矿区煤矸石山土壤变化特征研究
植物—土壤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恢复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明确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程度,对于合理设计人工恢复措施等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种植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星星草,研究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植被盖度变化特征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全氮含量与恢复当年相比差异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逐步增加,土壤全钾含量逐步下降.恢复4年与恢复当年相比,土壤全磷含量增加了17.39% (P<0.05)、土壤全钾下降了12.77% (P<0.05).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恢复4年与恢复当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9.68% (P<0.05)、66.07% (P<0.05)、18.67%(P<0.05).与恢复当年相比,恢复2和4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7.92% (P<0.05)、43.02%(P<0.05),增加趋势明显.pH值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土壤由酸性逐步向中性过度.人工建植2、4年后盖度未发生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全氮含量以外,绝大部分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与土壤pH值之间呈负相关.结合当前研究结果,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建植过程中,需及时补充速效肥料,以满足地上植物生长需求.
高寒矿区、种植年限、煤矸石山、土壤特征
27
青海省科技支撑计划2015-SF-117;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_17R62
2018-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