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35%的田间持水量和10 cm 的淹水层分别界定为本文的干和湿状态)应用在芦苇的发育过程中,分析芦苇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征,以及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地上和地下器官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和积累。通过在生长季末对芦苇株高、光合特征、地上地下器官生物量和离子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长期干旱和湿润条件相比,在芦苇适当的发育阶段实施1、2和4次干湿交替,可有效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并积累较少的盐离子。随着干湿交替的频次增加,芦苇受干旱或者淹水单次胁迫的时间越少,不仅缓解了极端水分条件对芦苇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生长发育。在芦苇生长发育前期补水(6、7和8月份),能显著促进芦苇的增长和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芦苇器官中含有较少的 Na+。其中用水量较少的2次干湿交替(C2)和4次干湿交替(D2)有利于盐碱湿地芦苇的高产和高质培育。在芦苇生长后期补水的地上器官积累更多的 Na+,因此可考虑在8、9月份向退化的盐碱芦苇草甸灌水,利用收割芦苇地上生物量,作为去除土壤钠盐离子的一种方法。
干湿交替、芦苇、器官、光合作用、盐离子
TE3;X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湿地芦苇对干旱、淹水交替条件的生理生态响应及其适应策略”3110040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泊与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生态恢复对策研究”2012CB956100;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0102036JC资助。
2015-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