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587X.2000.06.078
B超与CT对比分析对手术切口选择的参考(附一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右眼溢泪3个月伴右眼肿瘤及右鼻塞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见右眼下睑内侧半隆起,皮肤不红,皮温不高,无压痛,于下睑皮下触及一肿物,光滑,略韧,活动差,右眼球上外偏斜。右鼻腔可见肿物充满,色秽暗,质脆,易出血,余未见异常。病理诊断未分化癌(鼻腔)。眼及副鼻窦B超示;两眼球内及球后组织结构未见异常回声,于右眼(筛区)见一3.0 cm×2.5 cm的非均质低回声占位病变,边界较清,欠光滑,右上颌窦腔明显扩大,内呈不均匀低回声,与右眼眶局部粘连,提示:①右副鼻窦低回声占位性病变,筛窦粘液脓肿可能性大,②右上颌窦炎(积脓)。眼及副鼻窦CT横扫示:OM线S9~11层面,眼球内侧见2.77 cm×2.39 cm软组织肿块,CT值73~66.6 Hu,右眼眶内壁筛骨纸板骨质破坏。S13~19层面右上颌窦内壁骨质破坏消失,上颌窦呈高密度软组织影2.7 cm×2.8 cm,CT值41.9 Hu,右鼻腔内见2.4 cm×1.6 cm高密度影,CT值48 Hu,右眼球向前凸。双侧翼板及鼻咽腔无改变。印象:右侧上颌窦、筛窦、右眼眶内、鼻腔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根据上述资料,右副鼻窦未分化癌(包括右鼻腔)诊断确立,采取右鼻侧切开切口,行右副鼻窦、右眼眶内、右鼻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上颌窦并发贮留囊肿,感染积脓,肿物占据右上颌窦内侧、鼻腔、眶内下份及右筛窦全部。 2 讨 论 本例患者之所以采用鼻侧切开切口,未行右上颌骨截除术并眶内容摘除术,缘于B超及CT对比分析提供之参考。B超结果未显示眶内及右鼻腔占位性病变,仅见右筛窦及右上颌窦低回声占位,且显示其倾向脓肿或积脓等液性回声特征,与眼眶显示粘连声像。而CT结果则显示右上颌窦、右筛窦、右眶内及右鼻腔占位性病变,显示为软组织高密度影,尚见筛骨纸板破坏,右上颌窦内壁消失。从超声学的物理特性看,其对液性改变之病变有高度敏感性;而CT扫描因可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有使液性改变显示为软组织物假象的可能。由于缺少冠状或矢状位扫描资料,对肿瘤的原发部位及邻近侵犯情况的估价缺少全面的客观依据,仅能将临床检查、B超、CT横扫资料结合并对比分析来确定原发灶及邻近侵犯情况而最后选择手术切口。根据患者右鼻腔全部为肿物占据,上颌窦内侧壁示为肿物破坏,上颌窦口必然充塞,由此导致上颌窦引流不畅,且易并发贮留囊肿或感染。另外,B超示上颌窦腔扩大;CT示上颌窦前、外、后壁均匀变压、变薄。两者皆具有上颌窦囊肿特点,加之B超显示为积脓改变,故可断定上颌窦并非为肿瘤完全占据。因此决定采取右鼻侧切开切口行右上颌窦内侧、右鼻腔、右眶内及右筛窦肿物切除术。术中果然见右上颌窦并发贮留囊肿、感染、积脓,轻而易举地切除了上颌窦内侧、眶内及筛窦、鼻腔肿物。既不影响术野,又避免了上颌骨截除并眶内容物剔除;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能彻底清除病灶;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面容,又减少了大动干戈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面的麻烦,并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及心理负担。
对比分析、手术切口选择、上颌窦、鼻腔、占位性病变、右眼、眶内、副鼻窦、显示、右筛窦、软组织、低回声、鼻侧切开、眼眶、高密度、资料、肿瘤、眼球、未分化癌、筛骨纸板
26
TU4;TH1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