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587X.2000.06.067
胆总管手术后拔除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六例分析
@@胆总管手术后用T管作胆道引流是常规的方法,但拔除T管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是临床上较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发生率为1%,如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后果。 1 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29~75岁,平均55岁。全组术前均确诊为肝内外胆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置T管引流。其中使用橡胶管者2例,硅胶管者4例。术后有低蛋白者3例。置管14 d 4例,21 d 2例。每例拔除T管前均闭管观察2 d无不适,并行经T管胆道造影,证实无残留结石或梗阻。其中拔管后即刻出现症状者5例,2 h后出现症状者1例。②临床表现:病人均表现为较剧烈的腹痛,其中弥漫性腹痛4例,伴腹胀、恶心及体温上升。腹痛局限于脐周偏右者2例。查体均有腹胀、腹部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以右中下腹为重。肠鸣音减弱。血常规化验1WBC(12~20)×109/L。③治疗及结果:6例均在原T管口插入导尿管引流,其中2例插管成功并引出较多胆汁(300~600ml/d),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4例插管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T管窦道与腹壁交接处胆瘘者2例,从腹壁T管引流口置入有侧孔的导尿管达胆总管内,并修补窦道裂口。2例T管窦道近胆总管处破裂而重新于胆总管内置T管引流。术中发现4例窦道均较薄弱,其中3例为前次术中放置了硅胶T管。腹腔内胆汁300~800 ml不等,主要积聚于右下腹。4例均彻底洗腹腔并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给予抗感染、支持治疗。6例病人经过上述处理后痊愈出院。 2 讨 论 ①胆瘘的原因:主要与如下几个因素有关,a.年老体弱患者组织再生能力差,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降低,使腹腔纤维蛋白渗出减少,而对T管包围能力不足,窦道形成时间延长。b.胆管内长年结石可致胆道梗阻、肝功能损害,继发腹水、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可影响窦道形成。c.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使免疫能力降低因而抑制炎症反应,造成窦道形成困难或不全.d.使用硅胶制成的T管,由于硅胶管对组织的刺激较小,因而有抗腹膜粘连作用,使窦道不易形成,e.术中使用T管直径与胆总管直径不相符,而致胆总管缝合张力较大,或T管修剪不当,T管横臂与直臂交接处未作”V”字形修剪,均可造成拔管困难,而损伤胆管或窦道。②诊断和治疗:如拔管后患者出现腹痛,首先应想到有胆瘘的可能。可在密切观察的前提下,注射阿托品了解腹痛的性质,如腹痛缓解,可视为拔管引起的平滑肌痉挛。患者腹痛持续加剧、范围扩大,并有腹胀、恶心、体温升高及腹膜炎体征出现,则须立即行B超、X线、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也可行腹腔穿刺,一旦穿出胆汁性渗液,诊断即可确定。诊断明确后,应立即给予相应的保守或手术治疗。③预防:拔除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是胆道外科一种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如需二次手术对病人影响很大。为防止其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a.对高龄(>60岁)、体弱及肝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尤其是并发腹水的病人,术后要充分进行支持治疗,改善营养状况,并延长拔管时间至21~30 d。b.正确使用T管,包括选择与胆总管直径相当的T管;缝合胆总管张力适中,防止T管被扎过紧;合理修剪T管;废弃使用硅胶制成的T管。c.注意拔管方法,不要用力过猛。如拔管时出现滞管现象,则须留管超过21 d,或采取持续牵引的办法,使T管缓缓脱出。d.术后原则上不使用糖皮质激素,若必须使用,则一定要延长拔管时间。
胆总管直径、手术后、窦道形成、拔管时间、支持治疗、腹痛、引流、胆汁性腹膜炎、糖皮质激素、硅胶、腹腔、低蛋白血症、诊断、术中发现、手术治疗、能力、患者、病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切开探查
26
R57;R5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