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松山油松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环境解释
[目的]本研究探讨油松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量化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在驱动植物种内性状变异方面的贡献,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叶片性状时空变异及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松山南坡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其8种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地形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1)油松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及单位质量的磷含量(MP)随海拔梯度升高呈降低趋势,而叶干物质含量(LDMC)、单位质量的氮含量(MN)、单位面积的氮含量(AN)及叶氮磷比(LN:P)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单位面积的磷含量(AP)沿着海拔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各叶性状存在较大的种内变异(10.33% ~27.59%),大小顺序为LA>AN>AP>SLA>LN:P>MN>MP>LDMC.(2)部分叶功能性状之间沿海拔梯度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油松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N、A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3)控制油松各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油松LA、SLA及LN:P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和土壤全磷的影响,LDMC主要受到土壤氮磷比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MN、AN主要受到土壤pH和土壤全磷影响,MP主要受到海拔和坡度的影响.(4)海拔与土壤因子两组变量只能解释油松叶功能性状6.28% ~41.10%的变异.[结论]研究区域内,油松叶片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的性状变异和性状组合适应海拔梯度的变化,其中控制油松各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程度各不相同.
海拔、叶片功能性状、北京松山、油松
43
S718.52(林业基础科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项目
2021-05-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7-55